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病友,享用更多功能,轻松向专家咨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无症状血小板减少或皮肤黏膜出血,而重者可能经历严重内脏出血、甚至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1。目前,ITP的一线治疗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然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海曲泊帕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药物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一线治疗的不足。
2025年6月21-25日,第33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ISTH)在美国华盛顿顺利召开,会议公布了ITP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值此之际,本期圆桌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韵枫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泽平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叶絮教授、以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殷杰教授,聚焦ISTH大会前沿进展,深度剖析ITP的诊疗现状、TPO-RA临床应用价值,以及ITP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程韵枫教授 ITP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国内基于人口基数的流行病学数据相对较少。周泽平教授团队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一项关于我国云南省ITP患者的疾病特征研究,首先,请您结合该研究,谈谈我国ITP患者的诊疗现状与面临的突出挑战?
周泽平教授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1。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我国ITP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结果显示,我国云南省ITP患者的平均发病率为6.75/10万,4岁以下的婴幼儿为ITP高风险人群,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分别为7.59/10万和5.9/10万),但是70岁后男性的发病率开始超过女性,这与日本、欧美等地区的既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此外,该研究涵盖了云南省的26个民族,其中汉族、景颇族和回族的发病率较高,提示不同地区人群可能存在遗传背景、种族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ITP的发病情况。
在今年ISTH大会上,我国学者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国ITP患者的最新诊疗状态研究3,结果显示,我国ITP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接受治疗,使用ITP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ITP-PAQ)对125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ITP患者在疲劳、睡眠、恐惧、运动、工作和社交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得分最低,这提示ITP的治疗不能仅由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症状来决定,还应综合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ITP患者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3,其中糖皮质激素作为ITP一线治疗药物,在短期内能够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但长期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高血糖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TPO-RA的出现为ITP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可有效促进血小板生成,从而弥补了糖皮质激素的不足。
程韵枫教授 TPO-RA作为ITP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患者预后。本次ISTH大会公布了诸多ITP治疗新策略的研究,其中殷杰教授团队发布的TPO-RA联合方案治疗ITP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请您分享一下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殷杰教授 对于重症ITP患者,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对一线治疗无应答的患者将面临严重的出血风险,亟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风险。不同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可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的不同区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此背景下,我团队开展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4,旨在评估海曲泊帕联合其他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重症ITP患者的短期疗效。研究共纳入57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海曲泊帕联合治疗组(N=36)和海曲泊帕单药治疗组(N=21)。
结果显示4,海曲泊帕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30×109/L、50×109/L和10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5天、5天和6.5天,均显著短于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第7天的中位血小板计数达到了107.5×109/L,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且联合治疗组中89%的患者实现了完全血小板应答(PLT>100×109/L且无出血症状),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62%。
该研究结果表明,海曲泊帕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且快速地改善重症ITP患者的早期血小板应答,为重症ITP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那些需要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以应对出血风险的ITP患者。
程韵枫教授 基于在ITP患者中的良好疗效,本次ISTH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TPO-RA早期介入对激素使用剂量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请您结合该研究的关键数据,谈谈尽早启动TPO-RA治疗的重要意义?
叶絮教授 尽早启动TPO-RA,可为ITP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益处。相关研究显示5,相较于未接受早期二线治疗的ITP患者,早期(初始治疗3个月内)接受TPO-RA二线治疗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基线的涨幅更大,且出血风险降低。
此外,在今年的ISTH大会上,一项关于TPO-RA早期介入对激素使用剂量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6。该研究显示,与晚期TPO-RA启动组(启动泼尼松后>180天给药)相比,早期TPO-RA启动组(启动泼尼松后<180天给药)的平均泼尼松总剂量降低了17%,并且患者年龄较大且伴有更多合并症,这表明尽早启动TPO-RA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早期TPO-RA启动组的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和高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晚期TPO-RA启动组(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6.9%和8.4%,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9.9%)。
综上所述,尽早启动TPO-RA二线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泼尼松的总剂量,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从而降低长期使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伴有合并症的老年ITP患者,已开始尝试早期启用TPO-RA联合激素治疗,以减少激素使用剂量并缩短疗程,从而减少激素的远期不良反应。
程韵枫教授 除了治疗策略的优化,患者的长期管理也是ITP领域的重要议题。结合ISTH大会前沿进展,请您谈谈未来ITP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应聚焦哪些方面,以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管理和患者全面获益?
周泽平教授 我们团队开展的这项研究发现2,尽管海拔对ITP的发病率无显著影响,但中海拔地区的ITP患者集中度相对更高,且高海拔地区患者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显著升高。此外,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社会经济因素等也会对治疗结局产生影响。
因此,未来临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合并症患者的疾病分子机制和免疫特征,寻找更具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实现对患者的精准分层,并通过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模型,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ITP的短期目标应聚焦于提高严重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在长期目标方面,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延长ITP患者半年或一年的治疗长期有效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叶絮教授 未来临床需建立规范化的ITP长期管理体系,指导患者足剂量、足疗程的规范用药及剂量减停。欧洲专家共识建议ITP二线治疗应规范化用药6-12个月7,海曲泊帕作为一种新型TPO-RA,为ITP患者的长期管理提供安全保障。研究表明,使用海曲泊帕可有效提升并维持血小板计数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8,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9,为患者带来持久的获益。在本次ISTH大会上,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海曲泊帕在ITP治疗中的有效性。《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系统评价与中欧专家共识》建议10,在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若患者使用TPO-RA后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100×109/L且至少12个月无出血症状,则可以考虑采用剂量减停方法。
此外,临床需进一步探索TPO-RA药物在ITP治疗中的最佳剂量及疗程,优化剂量调整策略,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验证足剂量、足疗程的长期获益,同时,临床还需加强医患共享决策,关注患者对于不良反应、停药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并定期进行随访,实现真正的ITP全程化管理。
殷杰教授 未来临床需要继续加大对新型药物的研发力度,如CD38单抗、BAFF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已在一线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成人ITP患者中展现出初步疗效;另一方面,临床还需深入探索联合治疗方案,如TPO-RA(海曲泊帕等)药物与免疫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并降低相关不良反应。此外,临床还需要关注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开展长期随访研究,以确保患者在提升疗效的同时,也能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改善。
总结程韵枫教授
本次访谈围绕ISTH大会前沿进展,深入探讨了ITP的诊疗现状与未来方向。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云南地区的ITP发病率为6.75/10万,ITP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长期治疗需求迫切。研究表明,海曲泊帕联合治疗方案可帮助重症ITP患者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提高完全血小板应答率,早期启动TPO-RA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少激素使用剂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未来临床应以早期使用TPO-RA为支点,结合患者特征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同时,通过研发新型药物和探索联合方案,进一步提升疗效与安全性,并通过规范化全程管理巩固早期干预获益,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长期并发症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